top of page

注意禦寒 手足回暖


冬天時,有冇試過「請人食凍柑」?冷鋒殺到,氣溫驟降,手腳冰冷似是平常現象,但原來身形瘦削,或血液循環欠佳者,若碰上濕冷的天氣,而又沒做好保暖措施,有可能令凍瘡纏身,不想被痕癢、腫痛等不適滋擾,就要認真做好禦寒措施。 跟身體健康無關

據天一醫務所醫務總監鄒重璂醫生指出,手腳冰冷並非寒冬才會出現,問題癥結在於身體是否夠暖。「我們是透過耳探、口探等方法,了解人體的核心溫度,正常情況下,該數值頗為穩定,介乎攝氏 3537 度。至於手腳等周邊部位的溫度,其穩定性往往受不同因素影響,所以即使是夏天,如長期逗留冷氣房,衣物又相對單薄,手腳也會變得冰冷,當然,冬天有此情況就更為普遍,尤其是穿衣不多,保暖不夠,自然較易手腳冰冷,這跟身體健康問題毫無關係。另有一種情況是血液循環因健康問題受到影響,令手腳出現不尋常的冰冷,例如患有雷諾氏綜合症 (Raynaud’s syndrome) 的人士,當遇上冰冷時,血管會突然收縮,令血液難以暢順的流向四肢,導致手足間歇性蒼白、手腳怕冷。這是一種交感神經過度反應的症狀,成因不明,但很明顯是與寒冷、情緒或精神緊張有關。患者應多加注意保暖,做好情緒管理,保持心情愉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緊張。」 濕冷可誘發凍瘡 除此以外,凍瘡也是一種因血液循環欠佳而引致的手腳冰冷問題,常見於冬天,患者以兒童、長者為主,多數發生在皮下組織較薄和暴露於空氣的末梢部份,如手指、腳踭、耳珠等。由於患者皮膚的耐寒性較差,一旦遇上濕冷的天氣,末梢的皮膚血管會收縮或發生痙攣,局部血液循環受阻,令相關組織變得腫脹,誘發凍瘡形成,患處會出現痕癢、腫痛等不適。鄒醫生說:「本身有糖尿病、高膽固醇等問題,因其血液循環較差,有機會增加患凍瘡的風險。此外,相對於一般成年人,兒童與長者的身形多屬『皮包骨』,也較易出現凍瘡。雙手幼長的女性亦應注意,因皮下組織較薄,血液循環亦較差,不得不提防凍瘡問題。還有一點值得留意,不少女生愛穿長靴,但雙腳長期處於侷促空間,濕氣難以散去,要是氣溫跌至個位數字,可令腳趾關節或腳踭處於又凍又濕的狀態,很易形成凍瘡。」 保暖衣物要識揀 凍瘡患處呈暗紅色,隆起水腫性斑塊或硬結,表面冰涼。想分辨凍瘡處於哪個階段?可按壓患處,若表面褪色,去壓後恢復較慢,即屬形成初期;如果腫脹加劇,含水泡、淡黃色或血性漿液,則屬已形成凍瘡。治療方法要視乎發病情況──如果凍瘡處於形成中,只須給患處加強保暖,如浸入暖水中,藉此促進血液循環;如果凍瘡已完全成形,治療時間會比較長,或要花上數日,甚至數星期,同樣以促進血液循環為大前提。患者平時切勿接觸熱水,尤其本身已有糖尿病,其周邊神經已屬退化,對任何極端溫度都不甚敏感,熱水有機會令皮膚受傷。「要預防凍瘡出現,必須做足禦寒措施,衣物要穿得夠,但也要恰如其分,例如打算去外地滑雪的人士,須留意衣物選擇是否合適,尤其是手套,因一般毛冷手套只能保暖,欠缺防水功能,當滑雪時產生手汗,會令手指陷入又凍又濕的狀態,自然容易出現凍瘡,所以有必要穿戴具防水及保暖作用的手套,而同樣道理也適用於日常裝備。」 --刊登於 2016 年 11 11 日《東方日報》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